99re久久,韩国三级bd高清中字在线观看,最近最新2019中文在线观看,天天爽天天干,自拍精品一区在线观看,亚洲一区二区三区首页

 
0
0.00
   
 
藏飾品 民族包包 小飾品 特色飾品 民族服飾 蘋果石 軟陶飾品 東巴飾品 苗銀苗繡 家居飾品
>> 您當前的位置: 首頁 > 藝之南公告
 
直銷熱線
 
 
 
藝之南商品
新品上架 熱買精品
降價促銷 手工作坊
 
商品目錄
藏飾品
藏飾手鏈   藏飾耳環
藏飾項鏈   毛衣項鏈
藏飾手鐲   其他藏飾
民族包包
民族布包   零錢包
休閑包   手機包
鑰匙包  
小飾品
項鏈飾品   玉石掛件
皮質手鏈   風情手鏈
牛角手鏈   玉石手鏈
發夾   布藝頭花
布藝小飾品   布藝手鏈
布藝戒指   水晶飾品
特色手鐲  
特色飾品
民族娃娃   特色耳環
鑰匙扣   手機掛飾
民族腰帶   仿骨雕掛飾
戒指   發簪
蝴蝶標本   特色掛件
貝殼飾品   押花飾品
民族服飾
圍巾披肩   民族服裝
帽子發兜  
蘋果石
蘋果石手鏈   蘋果石項鏈
蘋果石耳環   蘋果石發簪
其它蘋果石  
軟陶飾品
軟陶飾品   軟陶耳環
東巴飾品
東巴掛件   吞口木人
東巴皮畫   動物角制品
風鈴掛件   木雕飾品
苗銀苗繡
苗銀手鐲   苗銀項鏈
苗銀耳環   苗銀發簪
苗銀戒指   苗繡工藝品
苗繡飾品  
家居飾品
民族布藝   民族擺件
彩陶飾品   云南香包
化妝用品   植物精油
 
  藝之南公告  

【民族介紹-哈尼族!】

 哈尼族,中國少數民族之一,是中國的一個古老的民族,哈尼族主要分布的滇南地區,包括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普洱市和玉溪市。哈尼族見于漢文史籍的名稱,有“和夷(蠻)”、“和泥”、“窩泥”、“阿泥”、“哈泥”等。自稱多達30余種,如“哈尼”、“僾尼”、“碧約”、“卡多”、“豪尼”、“白宏”、“布都”、“多尼”、“葉車”、“阿木”等等。

現有人口1253952人。主要聚居在滇南紅河瀾滄江之間的元江墨江、綠春、金平、江城等縣,思茅、西雙版納、瀾滄等市、州、縣也有分布。主要從事農業,善開梯田。

哈尼族有多種自稱,以哈尼、卡多、雅尼、豪尼、碧約、布都、白宏等自稱的人數較多。另外還有糯比、糯美、各和、哈鳥、臘米、期的、阿里卡多、阿古卡多、覺圍、覺交、愛尼、多塔、阿梭、布孔、補角、哦怒、阿西魯瑪、西摩洛、阿木、多尼、卡別、海尼、和尼、羅緬、葉車等自稱和他稱。哈尼主要居于紅河南岸的紅河、綠春、元陽、金平等四縣;雅尼居于西雙版納自治州及瀾滄縣;卡多、豪尼、碧約、布都、白宏等均交錯聚居或散居于景東、鎮沅、墨江、新平、元江、普洱、江城等縣。本民族內部之間的互稱和其他民族對哈尼族的稱謂也不盡一致。見于漢文史籍中的歷史名稱,秦漢時期稱“昆明叟”,魏晉南北朝時期稱“烏蠻”,唐南詔、宋大理國時期稱“和蠻”,元朝稱“斡蠻”、“斡泥”,明朝稱“窩泥”、“和泥”,清朝稱“和泥”、“窩泥”、“禾尼”。哈尼族在各個歷史時期不同名稱的出現及其分布變化,反映了歷史上他們遷徙流動的情況。名稱雖多,其音義卻基本一致,均與目前的自稱和互稱相同或相近,都從“和”音,其義仍為“和人”?梢哉f,哈尼族兩千多年來基本上就具有一個統一的名稱“和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根據本民族人民的共同意愿,以人數較多的自稱“哈尼”為本民族統一的名稱。(李永燧、王爾松編著:《哈尼語簡志》,民族出版社1986年版,第129頁。)

  對哈尼族的歷史淵源,民族學和歷史學界大致有四種觀點:①東來說;②兩向族源多種文化融合說;③紅河兩岸土著說;④“氏羌系統”南遷說。東來說以滇南地區部分哈尼族采用父子連名譜系追根溯源到南京應天府柳樹灣,或山西、河南、江西、貴州等地,并以此為依據,認為哈尼族與漢族的淵源同出一轍。兩向族源多種文化融合說認為今天從事山居農耕的哈尼族是“由青藏高原南下的北方游牧部落與云南高原北上的南方稻作民族——夷越融合而成的新型稻作農耕民族”。就族源論,“當是雙向的、復合的,即南方土著民族與北方游牧民族的交匯與融合”。就文化論,是一種“南方夷越海濱文化與北方游牧部落的高原文化的化合體。”(史軍超《哈尼族與“氏羌系統”》,載云南《民族文化》1987年第5期)。紅河兩岸土著說以出土文物為證據,認為哈尼族系紅河地區的土著,與西北高原民族毫不相關。(孫官生《論紅河流域是早期人類發展的重要區域之一》,載《紅河文物》1986年第3期。)“氏羌系統”南遷說是比較流行的觀點。它認為哈尼族同今天云南省境內十幾個彝語支系的民族一道,其主流均同源于古代氏羌部落族群。據《史記》、《漢書》、《后漢書》等史籍記載,氏羌族群原游牧于青、甘、藏高原。秦獻公時期(公元前384-362年),秦朝勢力迅速擴大,大肆進行征服鄰近部落侵擾的活動,氏羌族群被迫流遷各地。在遷徙中,南遷的羌人不斷繁衍,形成耗牛種和越嶲羌、白馬種、廣漢羌等若干部落,活動于今川西南、滇西北、滇東北的廣大地區。史學家將這些南遷的羌人遺裔統稱為“和夷”。和夷名稱雖不單指一個民族,但無疑包括哈尼族先民在內。這一記載,與哀牢山區哈尼族的民間傳說基本一致。相傳哈尼族的祖先,曾游牧于遙遠的北方一個名叫“努瑪阿美”的地方,爾后逐漸南遷,居住在“谷哈”和“轟阿”(指滇池、洱海沿岸)廣大地區,與“昆明種人”相互交錯雜居。后因遭異族侵擾,分兩條路線往南遷徙:一條即早先“和夷”自川西南遷經滇池昆明一帶,再經南遷至滇東南的六詔山區;一條自滇西北遷經大理湖濱平壩,然后分別南下到今哀牢山、無量山區的景東、景谷、鎮沅、新平至石屏、建水、蒙自、開遠,繼而至元江、墨江、紅河、元陽、綠春、江城及西雙版納等地。

  隋唐時期,哈尼族與彝族的先民同被稱為“烏蠻”。唐初,哈尼族開始從烏蠻中逐漸分化,散布于哀牢山、無量山廣大地區的哈尼族被稱為“和泥”。滇東南六詔山出現的“和蠻”部落,曾多次向唐朝貢方物,開始了與中原政治經濟的聯系。南詔崛起后,各地哈尼族直接隸屬于南詔,與滇東北、滇南彝族一起,被統稱為37部蠻。其中的因遠(元江)、思陀(紅河)、溪處(元陽、金平)、落恐(綠春)、維摩(丘北、瀘西、廣南)、強現(文山、硯山、西疇)等7部均大部分為哈尼族,處于南詔奴隸制政權的統治下。10世紀中葉,南詔通海節度使段思平率37部蠻,會盟于石城(曲靖),直驅洱海,于937年摧毀了楊氏的“大義寧國”奴隸制政權,在云南建立了大理段氏封建領主政權。哈尼族各部落,因得到大理國段氏的分封,開始建立領主制度。六詔山區各部哈尼族,以強現部最為強盛。其領主龍海基“素為諸夷所服”(見《新纂云南通志》卷一七四,《土司考·開化府》。),統一了各部大小領主。宋皇祐時,因向導宋將楊文廣過境有功,受宋王朝令世領六詔山區,世代為滇東南最高領主。滇東南哈尼族便與中原有了密切的聯系。

  13世紀中葉,元朝滅大理段氏政權,統一諸部,設云南行省。元憲宗六年(1256年)立阿萬戶府(至元十三年改為臨安府),轄今紅河州大部、文山州一部。龍海基九世龍健能曾一度被授為阿萬戶府總管,加強了與內地的聯系。哀牢山區各部哈尼族,從10世紀中葉進入封建領主社會。1256年后,元朝設置元江萬戶府,思陀設置和泥路,落恐、溪處分別設置正副萬戶府等統治機構,以哈尼族首領為土官分別直隸于云南行省。后又將元江萬戶府改為元江軍民管府和元江路,統轄哀牢山地區哈尼族各部,加強了直接統治。

  明初,明軍征云南,龍;16世孫龍者寧迎明反元,使得明軍直搗梁王府,迅速摧毀了元朝在云南的最后統治,改云南行中書省為云南布政使司。在哀牢山哈尼族地區,成立各部長官司,多由哈尼族土官充任。各地哈尼族土官與中原皇朝的關系更為親近。思陀遮比、溪處自恩、落恐他有、瓦渣阿英等土官,分別接受明皇朝所賜李、趙、陳、錢等漢姓。明初,在云南實行軍屯、民屯、興修水利,發展生產。不少漢族進入哈尼族地區,帶來了先進的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促進了哈尼族社會的經濟發展,使經濟結構發生了變化。當時的六詔山“土田多美,稼穡易豐”(乾隆《開化府志》卷九,“風俗種人”條)。14世紀中葉以后,新平、元江、墨江、普洱、鎮沅一帶的哈尼族逐步向封建地主制經濟過渡。

  明末農民起義軍殘部李定國,在哈尼族等各族人民的支持下,在云南建立了抗清根據地。清兵進逼云南以后,哈尼族頭人龍韜等聯合六詔山、哀牢山區哈尼族等各族人民,推舉寧州(華寧)土官祿昌賢為首領,于1665年舉行了席卷整個滇中南的反清大起義。起義失敗后,清政府就此廢除六詔山區各土官領地,實行改土歸流,分屬開化、廣西兩府,從此結束了哈尼族龍氏在滇東南近500年的統治。哈尼族居民逐漸與其他民族融合,有的則遷至紅河南岸哀牢山區。至此,滇東南六詔山區哈尼族基本絕跡。與此同時,清政府在哀牢山區也推行改土歸流政策,廢除因遠羅必甸長官司,屬元江州管轄;改馬龍他郎甸長官司、鈕兀長官司為他郎廳(墨江),隸屬普洱府。思陀、溪處、落恐等各土司仍舊不變,繼續實行土司制度。(云南省歷史研究所編著:《云南少數民族》,云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82-86頁。)1817年,紅河南岸宗哈(今元陽縣攀枝花鄉)新興地主高羅衣聚眾700多人起義,自封“窩泥王”。起義軍曾一度攻克麻栗寨、新街、芭蕉嶺、逢春嶺、溪處、瓦渣等土司領地,給土司領主以沉重打擊。起義失敗后,高羅衣被俘身亡。1853年秋,哀牢山中段鎮沅、墨江、新平等地各民族在田四浪(本名田以政,墨江哈尼族卡多人)領導下,聚眾3000多人起義,一度攻占鎮沅縣全境和西南部哀牢山區。

  1856年,起義軍與李文學率領的農民起義軍結盟,田四浪被推舉為“夷家兵馬副元帥”,分領哀牢山中、下段農民起義軍。起義軍一度攻占了許多地方,有力地打擊了封建領主和清王朝的黑暗統治。1870年12月,田四浪被俘,于次年被清兵殺害。

  1917年,金平猛丁土司區管轄下芭蕉河的苗族人民在女“苗王”馬勃邁的帶領下發動起義。元陽縣多沙寨女青年盧梅貝一馬當先,率領當地哈尼族義軍英勇作戰,被“苗王”封為大將。年底,義軍匯集于茅山,推舉盧梅貝為聯軍統帥,分路掃蕩各地土司勢力,多次給官軍以沉重打擊。1920年春,義軍戰敗于馬鹿塘——茅山一帶,盧梅貝在群眾的掩護下幸免于難。哈尼人民贊揚她為各族人民英勇斗爭的精神,尊稱她為“多沙阿波”(意為多沙寨的“阿爺”)。

  近百年來,哈尼族人民此起彼伏的反帝反封建斗爭,由于當時歷史條件的局限,都歸于失敗。只有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人民革命斗爭才逐漸走向勝利。早在大革命時期,今開遠、蒙自、個舊等縣、市就已經有了共產黨的地下組織,繼而擴大到滇東、滇西各縣。1930年左右,哈尼族主要聚居的墨江縣,是當時云南地下黨活動的主要地區之一。黨組織了讀書會、"窮人相幫會"等活動,教育和培養了廣大貧苦農民及許多優秀的哈尼族知識分子,在哈尼族地區撒下了革命的火種。1947年底,中共滇南臨時工委在個舊秘密建立。次年,在元江彭澤正式建立紅河地區的游擊武裝。這支隊伍東征西戰,不斷壯大,1948年正式編組成“云南人民討蔣自救自衛軍第三縱隊”,得到了哈尼族人民的極大的響應和支持,黨領導下的哈尼族地區的人民游擊武裝,迅速燃起了革命斗爭的燎原烈火,迎來了全國解放的偉大勝利。

哈尼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內部可分哈(尼)僾(尼)、碧(約)卡(多)、豪(尼)白(宏)三種方言和若干土語。哈尼族沒有傳統的文字,20世紀50年代為其創制了一套拼音文字,今仍在試行中。

  哈尼族認為萬物皆有靈,人死魂不滅,于是盛行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有豐富的口頭文學、民間舞蹈。男女老少都喜歡隨身攜帶巴烏、笛子等樂器。以農歷十月為歲首,傳統節日主要是“扎勒特”(十月年,即新年)和“矻扎扎”(五月節)。

  哈尼族是一個與音樂歌舞為伴的民族,主要舞蹈有大鼓舞、棕扇舞、木雀舞、羅作舞等。樂器有俄比、扎比、三弦、四弦、把烏、響篾、稻桿、葉號、竹腳鈴、牛皮鼓、铓鑼等。把烏為哈尼族獨有樂器,極有名,金竹制成,狀如笛子。吹嘴有簧片、音色寬廣渾厚,意韻悠遠纏綿。近年經音樂家改制,音域擴大,音色更為豐富,曾受邀赴歐洲諸國演奏,深受歡迎。

  白鷴舞

   這是哈尼族人民最喜愛的一種民間舞蹈。流傳在云南省元陽縣、元江縣等哈尼族地區。因模擬白鷴鳥的生活、姿態、動作起舞,故名白鷴舞。舞蹈時,手執雙扇,故民間也叫扇子舞。

  白鷴舞恬靜優美。在穩重的鼓聲伴奏下,在均勻顫動的韻律中,表現白鷴在林中窺看、漫步尋食、溪邊飲水、嬉戲玩翅、亮翅飛翔等內容。舞蹈語匯豐富、動作優美,在單腿重心上的空中舞姿和動作較多,有一定的技巧性,是哈尼族舞蹈中比較成熟和完整的一種表演性舞蹈。

  由于氣候等自然的關系,元陽縣等哈尼族地區,白鷴鳥較多,它們會成群地飛到林中空地或溪水邊,嬉戲、喝水、起舞,會變換簡單的動作和圖形。相傳很久以前,一只美麗的白鷴鳥在樹上棲息時,一位貧病交加的老人倒在大樹下,于是它來回飛翔找尋,用咀含來珍貴的藥草給老人吃,老人得救了,白鷴鳥才展翅飛向遠方。為了感激和懷念善良的白鷴鳥,老人用芭蕉葉摹仿白鷴的翅膀跳起了舞蹈。至今元江縣一帶還在沿用芭蕉葉或棕葉做的扇子起舞。哈尼族人民認為白鷴善良、聰敏,視白鷴為善良吉祥的象征,對它懷有崇敬之情,白鷴舞寄托了哈尼族人民的美好愿望和理想。

哈尼族大多居住在海拔800至2500米的山區,主要從事農業,梯田稻作文化尤為發達。墨江的紫膠,產量居全國之冠。西雙版納僾尼人居住的南糯山,是飲譽中外的普洱茶主產地之一。逶迤連綿的哀牢山,有茫茫的原始森林和許多受國家保護的珍禽異獸。紅河自治州個舊市,是聞名我國的“都”。

  哈尼族基本上是農作經濟,各地哈尼族經濟發展并不平衡,人口占絕大多數的哀牢山、無量山地區以水稻為主,兼種旱稻,瀾滄江流域以旱稻為主、兼種水稻,前者經濟較發達,后者經濟較落后。

  千百年來,面對高山峽谷的生存空間,哈尼人民創造、總結出一套墾種梯田的豐富經驗。他們根據不同的地形、土質修堤筑埂,利用“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的自然條件,把終年不斷的山泉溪澗,通過水筧溝渠引進梯田。到了初春,形狀各異的大小梯田盛滿清泉,在明媚的陽光下,山風微吹,波光粼粼;三四月間,層層梯田青翠欲滴,宛如一塊塊綠色壁毯;夏末秋初,稻谷成熟,放眼望去,一片金黃。這簡直就是一幅變化奇巧、簡樸秀美的水墨畫。

  哀牢山哈尼族有句俗話:梯田是小伙子的臉。小伙子美不美,主要看他造田做得怎么樣,若是他筑埂、鏟堤、犁耙田樣樣來得,就會得到大家的稱贊,并贏得姑娘的愛慕。姑娘美不美,關鍵要看她在梯田里做的活計好不好。

  梯田是哈尼族重要的衣食之源,因此,他們對水特別珍惜。為了不誤農時,自古以來就有“刻木定水”的民約:根據一股山泉所能灌溉的面積,人們友好協商,擬定每塊田應得的水量,按水流流經田地的先后順序,在水溝與田塊的入水口處設一橫木,并在橫木上將那塊田應得的水量刻定位置,讓水自行流進田里。

  哈尼族家家戶戶還習慣在梯田里養魚。陽春三月栽過稻秧后,人們投入魚苗,任其自然生長。深秋時節,在收割稻谷的同時,一籮籮鮮魚便成了餐桌上的美味佳肴。

  水牛是耕種梯田的得力助手,所以哈尼族的敬牛習俗經久不衰。母牛生下牛犢,全家即上山覓割嫩草喂它,有的還加喂肥肉和紅糖水;如遇冷天,不惜用舊衣服、棉絮為之包裹御寒。牛犢生下的第三天清晨,主人家將蒸好的一大甑子糯米飯放在牛廄前,按家中人口和水牛母子數字,捏制如碗大的若干飯團,給牛各喂一團后,家人分取一團就地食用。此俗意味著人、牛地位平等。

  哈尼族所居之處皆有梯田。但最能代表其耕作水準的是哀牢山區的哈尼族梯田。從村寨邊至山腳河谷的整個下半山,都是層層梯田,哈尼人民依著山勢利用每一寸土地,每一個角落,使開挖的梯田每層大小不一,形狀各異,但卻錯落有致,互相溝通,它們一層層、一條條,一磴磴、一塊塊,大者10來畝,小者如桌面,少則數十級,多則上千級,秋后稻收,清水入田的時節,在朝暉夕照下閃動著魔鏡般的光彩,攪起了無數驚心動魄的亮塊。這是哈尼族人民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代復一代持久不懈,乃至千年的不停勞作,使群山改變了模樣,打磨成了舉世無雙,令人嘆為觀止的大地藝術品,它蘊涵著哈尼族的全部歷史和希望。

  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和思茅地區一帶自古盛產茶葉,樹齡在1700余年的野生古茶樹,就生長在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的勐?h,經茶學界研究,這里是世界茶樹原產地,也是世界茶文化的家鄉。茶學界認為,百濮是最早栽培茶樹的民族,哈尼族向百濮學習種茶育茶,并把這一技術發展到很高層次,創造出以“普洱茶”為代表的哈尼茶文化。

  哈尼族人民熱愛生活,婦女服飾絢麗多彩,斑斕奪目,衣料以黑色、藍色為主,個個婦女都會刺繡挑花,衣襟、袖口、褲邊都要用各色彩線繡上種種圖案,飛針走線,技藝精湛,色調對比強烈,并用銀鏈、銀幣、銀泡作為胸飾和腰飾,頭上戴的是用紅、黃、藍、白各色毛線扎就的花冠,綴以各種式樣的銀質頭飾和彩珠,喜慶節日穿在身上,滿身華麗,美不勝收,形成一道特有的民族風景線。男人的衣服相對來說要簡單得多,而且大多數已經漢化。

  哈尼族服飾

  哈尼族的服飾,因支系不同而各地有異,一般喜歡用藏青色的哈尼土布做衣服。男子多穿對襟上衣和長褲,以黑布或白布裹頭。婦女多穿右襟無領上衣,下身或穿長褲或穿長短不一的裙子,襟沿、袖子等處綴繡五彩花邊,系繡花圍腰,胸佩各色款式的銀飾。

  紅河縣部分地區葉車婦女的服飾獨具特色。婦女頭戴白布縫制的尖頂軟帽,后面一截燕尾邊沿繡有精美的花紋;上著靛青色對襟短袖寬口土布衣,無領無扣,用10余厘米寬的五彩腰帶圍腰;下穿緊身超短褲,視短褲緊勒至現出臀部原形為美,短褲以下全部裸露。直至不久前,不管夏日寒冬,她們都憑此打扮下田耕作、上山砍柴。被稱作“拉八”的短褲,深為少女喜愛。她們自裁自縫,穿時褲口緊貼大腿一層層向臀部上卷并向內別,最后短褲縐褶成了七道的倒“八”字形。

  葉車女子向以多衣為榮,因為它表示家庭富裕又顯得好看。上衣分外衣、襯衣、內衣三種,通常在內衣下擺處加數道青藍色假邊,顯得鱗次櫛比,令人目眩。不過,到了年節喜慶之日,姑娘們就真的多衣了:七件外衣、七件襯衣、一件內衣。同時,手戴銀手鐲,胸前掛一對銀鏈,腰的兩側掛銀片和銀泡泡,走起路來叮當作響,顯得多姿健美。

  這種古樸奇特的裝束來源于它的歷史傳說。相傳很早以前,葉車人由昆明附近南遷時,被強族圍困,為求生存,他們將男子用鍋灰抹黑面部,女子則改穿短衣褲,分多路出擊,突圍終于成功,最后遷入今南各地定居。為了紀念這次突圍,葉車婦女便將那時的穿著沿襲下來了。

  哈尼人住的蘑菇房

  傳說遠古時候,哈尼人住的是山洞。后來他們遷到一個名叫“惹羅”的地方時,看到滿山遍野生長著大朵大朵的蘑菇,它們不怕風吹雨打,還能讓螞蟻和小蟲在下面做窩棲息,他們就比著樣子蓋起了蘑菇房。

  蘑菇房,顧名思義,就是住房狀如蘑菇。它的墻基用石料或磚塊砌成,地上地下各有半米,在其上用夾板將土舂實一段段上移壘成墻,最后屋頂用多重茅草遮蓋成四斜面。內部結構,通常由正房、前廊(相當于正房前廳)和耳房組成。分二、三層的蘑菇房在建筑設計上別有風韻:前廊與正房前墻相接,耳房與正房一(兩)側相連;前廊與耳房頂部均為堅實的泥土平臺,它既可休憩納涼又可晾曬收割的農作物;正房二層全部用泥土封實,然后在三四米高處再鋪蓋茅草頂。二(三)層至屋頂的空間稱“封火樓”。封火樓通常以木板間隔,用以貯藏糧食、瓜豆,供適齡兒女談情說愛和住宿。最底層用來關牲畜,堆放農具。中層用木板隔成左、中、右三間,中間設一常年生火的方形火塘。客人來了,主人就圍坐在火塘邊,讓你吸上一陣長長的水煙筒,飲上一杯熱騰騰的“糯米香茶”,喝上一碗香噴噴的“悶鍋酒”。趁著酒興,主人敞開嗓子,向你展示哈尼人質樸、嘹亮的歌聲,祝愿賓客吉祥如意、情深誼長。

  蘑菇房經久耐用,冬暖夏涼,在我國民居文化中獨樹一幟。它與巍峨的山峰,迷人的云海,多姿的梯田,構成了一幅奇妙的哈尼山鄉壯景。

哈尼族葬禮

  在哈尼族的人生禮儀中,葬禮是最為隆重的,哈尼族認為:“人生在世一輩子,死在陰間得永生”。因此,死僅僅是跨向另一世界的門檻,人的靈魂永不滅,因而要舉行盛大的葬禮。

  哈尼族葬禮中一般都有吃臨終飯、續氣、鳴槍宣告、易床、停尸、凈身穿壽服、釘棺等一系列儀式。其中哭唱挽歌是最重要的部份,它貫穿了喪葬活動的始終。對挽歌唱詞掌握得多寡深淺,無形中也成了衡量哈尼女子是否聰穎能干的尺度之一。姑娘少婦一遇喪事,便群起聚集喪家,實地摹仿學習。因而整個場面,真假哭聲混雜而此起彼伏,熱鬧非凡。然而一曲喪家哀歌唱下,也足以讓每個聽者潸然淚下。

  出殯前兩天,喪家要請有名的摩匹(祭司)給死者念育“指路經”和家譜,眼睛半睜半閉,手拿一把竹筒,每念完一段,竹筒便在地上“咚、咚、咚”敲擊幾下。歸途中還須知道祖先名字,故摩匹也要不斷念誦家譜,這樣,死者才會順利得到祖先承認。

  哈尼族葬禮中還有最引人注目的盛大儀式“莫搓搓”,一般都是為正常死亡的高壽男女舉行的。出殯前夜,青年男女在喪家附年燃起箐火,敲鑼打鼓。年輕人眉目傳情,歌聲舞影,通宵達旦。哈尼山寨平時嚴禁有關性內容的玩笑在異性或親戚面前出現,然而,在“莫搓搓”之夜,完全代之以生死融、哀樂共有的景象,而這恰恰體現了哈尼族的人生理念:死,意味著生,沒有生就沒有死,沒有死也就沒有生。個人軀體的死亡和消失,不應成為民族群體衰落中喻示,而應當成為這個民族嬉體永生與和繁榮的契機。

  舞蹈迎親與“捶新郎”

  墨江自稱阿木人的哈尼族,在整個婚禮儀式中,從頭到尾都離不開舞蹈;槎Y前夕,男女雙方都要在自家屋外用松、竹等搭一座棚子,作為迎送新人和待客的活動場所;槎Y這一天,迎親隊在途中留下一部分人準備回程時接應,其余跟隨新郎前往女家。當他們來到女家寨口時,寨內鼓樂齊鳴,送親隊跳起傳統的舞蹈向寨口舞去,給接親人一一敬酒敬茶,然后大家共舞進寨直抵棚子里。休息片刻,一對新人站在一張方桌旁,女家親屬用兩指夾著一片筍葉,環繞方桌起舞,意在禳災祈祥。

  新郎、新娘在迎新隊和送親隊簇擁下前往男家的半途中,與等候多時的另一部分接親人相遇。大家就地圍成圓圈,踏著铓鑼和鼓點節奏縱情起舞,以表示相互祝賀。當他們一起來到男家時,棚子內外已擺滿了豐盛的酒席。賓客剛落座,一位能歌善舞的婦女從上席起挨桌又唱又跳,緊跟其后的是一位男方主人,他端著上置三只碗和一個酒葫蘆的簸箕,向每一桌取一點酒菜。待酒席快要結束時,一位廚師端著放有八只大碗的竹篩,從廚房里出來舞向每一酒席,客人們又象征性地給搛上菜肴。最后,在他“該跳舞了”的一聲號令下,眾賓客紛紛離席,圍成一圈又一圈歡舞高歌,大家熱烈地祝福新人喜結良緣,勉勵他們勤儉持家、尊老愛幼。

  新平等地自稱卡多的哈尼族,迎親時有一幕新娘“捶新郎”的喜劇。迎親隊到了女家,主客寒暄幾句就開懷暢飲,雙方家長也在那里大吃大喝,說東道西,似乎忘了這天是新娘出嫁的日子。過了好一陣子,頭系紅綢、胸前掛滿銀飾的新娘,才羞澀地緩緩出現在迎親隊前。當走到新郎面前時,她突然慍怒于色,舉起雙手向新郎劈頭蓋臉地捶去。這時,大家起哄助興。只見新娘又哭又捶,新郎則東躲西閃,毫不還手。當新娘捶夠了,突然破涕為笑時,新郎這才說“現在該走了吧”。在難分難舍之際,母女倆抱著又哭又唱。此時,新娘的兄弟姐妹強行把她倆分開,背起新娘就往外跑,迎親隊也尾隨而去。據說,“捶新郎”的本意是考驗新郎對愛情的忠誠。

  吃新谷與長龍宴

  紅河一帶哈尼族,農歷七月的第一個龍日,有“吃新谷”的習俗。吃新谷這一天,每戶人家按照老規矩,應在東方剛露魚肚白時,到自家水田拔回一小捆連根帶穗的稻子。拔稻時要選擇株數逢單的稻穴,背回時無論遇到生、熟人都不打招呼,否則以為不吉。

  到了下午,把早上背回來的稻穗搓下谷粒,連殼放在鍋里烘焙直至出米花。大家吃米花前,應先給狗吃一點。因為自古傳說,哈尼族在一場大洪水后重新得到的谷種是狗叼來的,所以要感謝它。吃過米花,也要把當年栽種的瓜豆菜蔬統統拿出來嘗新,同時一定要吃一碗嫩竹筍,象征來年的收成象新竹一樣節節高;還要殺吃閹過的大肥雞,希冀來年的生活豐足美滿。

  哈尼族的最大節日是過“十月年”,前后歷時六天。按照他們古老的歷法,每年農歷十月第一個辰龍日為新年之始(相當于漢族的大年初一)。新年當天,每個寨子要共殺一口豬。豬無論大小,肉按戶平均分配,哪怕心、肝、肺、腸、肚等數量有限,也要家家都分到。到了下午,各家各戶用分得的豬肉和下水祭獻祖先。節日里闔家團聚,還邀請附近其他民族的好友參加。他們終日歡聲不絕,特別是少不了唱起古老的民歌,講述節日的來歷和民族的歷史,歌唱豐收的喜悅。

  到了新年的后半期,每個寨子都要在寨中心擺上長長的酒宴,全村共飲同樂,慶祝象征他們團結和睦,吉祥幸福的傳統節日。這種酒宴恰似一條長龍,故稱“長龍宴”;因設在街心,人們又稱之為“街心酒”。若是小寨,街心酒一個下午就可結束,若是大寨,則按戶劃分為三組,分三個下午舉行,每組輪流做東道主。

  按約定的日子,做東的各戶人家,一大早就把方桌抬到清掃干凈的街心,一張接一張地擺放好,百來張桌子連成100多米的長龍。午后,經一聲招呼,做東的各戶人家爭先恐后地把拿手好菜和美酒擺上桌。哪家的酒菜越好,就越有體面,所以許多人家連自己平時都舍不得吃的美味佳肴都一一獻出來。一眼望去,魚雀、江鰍、鯉魚、竹筍、木耳、蘑菇、大肥雞……每桌20來碗,桌桌飄香,顯示出哈尼人辛勤勞作的成果和傳統的烹調技巧,展現出哈尼族最長最盛大宴席的風采。在鑼鼓喧天的熱鬧氣氛中,人們根據不同的年齡、興趣與愛好自愿組合就座。這時鑼鼓止息,鑼鼓手端鑼抬鼓逐桌接受人們敬酒獻菜。接著,由一對姑娘代表眾人向老奶奶們一一敬酒。婦女先開吃,爾后男人才舉杯動筷。一連幾個小時的街心酒宴,溫馨和諧、喜氣洋洋,笑語歡歌不絕于耳。

  當夜幕降臨時,一堆堆熊熊篝火燃起,男女青年們隨著鑼鼓、三弦、竹笛的伴奏,翩翩起舞。夜深了,人們漸漸離去,那些情侶們則走向棕櫚林、金竹叢中……

  哈尼族節日

  哈尼族節日有十月年、六月年、吃新米飯節、端午節和中秋節。

  十月年為大年,按哈尼族的歷法,十月是歲首。節期六天左右,具體日期各寨可先可后。這時正是大春上場,廄中豬肥的時節,有條件的人家都殺牲,舂糯米粑粑、蒸年糕、染黃糯米飯獻天地祖宗;男女老少都著新裝,親友們互相走訪;有男孩子的人家多在這個節日里請媒人去說親,嫁出去的姑娘也要帶著酒、肉和粑粑回娘家獻祖過年;村里的老年人輪流著到接到訂婚禮物或有姑娘回家的人家去探望,分享一些禮品。墨江的部分哈尼族,年節里經常整個家族聚會餐(自帶食品),另外還有一種特殊的風俗,即前一年出嫁的新娘們,要集于村外山野里互相訴說自己的新婚生活,而嚴禁男子偷聽。

  六月年也是個歡樂的節日,紅河地區稱“苦扎扎”,日期一般在六月二十四日前后,節期三至六天。節日里,以村寨為單位殺牛祭“秋房”,牛肉各戶分回祭祖,青年們聚集在一起“蕩秋千”、摔角、狩獵、唱山歌,盡情歡樂。

  內地紅河南岸的哈尼族,也過正月年、端午和中秋等節日。正月年過三至五天,有條件的人家殺豬祭祖,初一吃湯圓,親友之間互相宴請。端午和中秋節大體同漢俗。

   姑娘節

   云南省元陽縣碧播山一帶的哈尼族,每年農歷二月初四要歡度別開生面的姑娘節。

  這天,雞還未叫,男人們就要首先挑回一擔水,天麻麻亮時,再砍回一捆柴,接著,就生火燒水,把洗臉水恭恭敬敬地端給慢騰騰起床的婦女。然后,男人們煮飯、洗菜、剁豬食、洗碗筷、帶小孩,婦女們則悠閑地坐在一旁,或做點針線活,或指揮男人做這做那。未出嫁的姑娘們,則連針線活也不做。

  午飯后,男人們急忙趕到寨中的公共娛樂場所去,按習俗,先到的為勤勞者,后到的為懶惰者。小伙子們向情人借來女式新衣新褲,打扮成姑娘的樣子,在歡快的弦樂聲中翩翩起舞,直到太陽偏西才回家做飯,繼續服侍婦女到深夜。

  姑娘節相傳起源于一個古老的傳說,很久很久以前,四面環山、山拉泉潺潺、林木葳蕤的碧播寨,有個生得比金竹還標致的姑娘,名叫悠瑪。悠瑪與英俊彪悍的青年獵人戛期相愛。但是,那時哈尼姑娘的婚姻要由土司頭人和父母作主。悠瑪的父母把她許配給了白土司的獨眼兒子。悠瑪為此痛苦極了,她決心以死來表達對愛情的追求。二月初四這天,悠瑪獨自去薅勾勒山上砍柴,遇到了同村和鄰村的三個姑娘。悠瑪向她們訴說了自己的不幸遭遇,引得三個姑娘痛哭不止。原來,她們也是婚姻上的不幸者。四個姑娘忘了砍柴,也忘了回家,在山頂上互訴苦衷,愈訴愈愁,愈訴愈悲,就一起跳崖自盡了。

  悲劇發生后,哈尼人覺得再也不能干涉姑娘和小伙子們的婚姻了,特別是對姑娘,更應該給她們選擇意中人的權利。為了告誡后人,哈尼人就把每年的二月初四定為“姑娘節”,以表示尊重婦女和尊重婚姻自由。

  現在,這一帶的哈尼族男女青年自由相愛后,就自己選日子結婚,不要彩禮,也不辦酒席,用杯杯香茶招待前來祝賀的賓客。

  哈尼族敬老節

  每年的農歷臘月十五,是哈尼族的敬老節.清早,老人梳洗后穿上新衣服準備歡度自己的節日.成年人在家殺雞宰鴨,備辦美餐,小伙子將一棵小松樹載在過節的坪場旁,姑娘們挑來清水給它澆下定根水,象征青年們祝愿老人像青松一樣健康長壽,永葆青春.

  “里瑪主”節

  居住在紅河邊上的哈尼族崇奉布谷鳥,把布谷鳥尊稱為“合波阿瑪”(布谷鳥媽媽)。每到山茶盛開的陽春三月,不論男女老少,只要第一次聽到布谷鳥的鳴啼,人人都會報以一聲“我聽見了”的回答,表示對春天的歡呼。據說,這一聲回答,可使勤勞善良的哈尼族農家五谷豐登、六畜興旺,終年和平康泰。

  據傳說,布谷鳥是受天神阿波摩米的派遣,從遙遠天邊的石巖洞里飛出來,向人間傳達春天的消息的。當它飛過一個名叫“巷阿窩尼崩崩麻”的大海時,飛不動了,眼看快要掉進大海里去了。突然,從海里翹起一條龍尾來,隨后龍尾變成一棵枝葉繁茂的大樹,讓布谷鳥在上面歇腳。布谷鳥終于歷盡千辛萬苦,把春天的信息傳達給了人間。

  按照前輩人沿襲下來的規矩,等多數人都聽到布谷鳥的叫聲后,就相約在一個屬羊的日子,備辦美味佳肴,用一種大樹的花汁浸泡糯米,蒸出噴香金黃的糯米飯,煮好紅鴨蛋,向布谷鳥虔誠地敬獻。這天,村村寨寨的小伙子和姑娘們滿面春風,身著節日盛裝,會聚在一個適中草坪上,歡度一年一度的“里瑪主”節(春天的盛會),借以選擇對象,談情說愛。節后,各家選定一個好日子,在雀鳥未出巢、四山一片寂靜的五更時分,家長悄悄地把三叢秧苗插在自家田里,意即、“開秧門”。據說,“開秧門”時聽不到雀鳥的聲音,今年莊稼就能免災除害,獲得好收成。

  “捉螞蚱節”

  捉螞蚱節”,哈尼語叫“阿包念”,在“六月年”(每年陰歷六月二十四日)后的一第個屬雞或屬猴日舉行。哈尼族居住在山區,種植一季水稻。過了“六月年”,水稻就開始抽穗,為確保水稻豐收,哈尼族人民就采取過“捉螞蚱節”的方式來驅除和避免蟲災。

  “捉螞蚱節”這天,全寨子男女老少都到田里捉瑪蚱,每家捉夠一竹簡(約二斤)后,就把螞蚱一只一只撒成四份:頭一堆,腿一堆,身一堆,翅膀一堆;依次用劃開的竹片夾起來插在田埂和排水溝旁,以對尚未捉到地螞蚱及其他昆蟲進行恫嚇。半小時后,又要把這些螞蚱收進竹筒。帶回家當菜或拌粑粑吃,據說螞蚱肉很甜。離開田野時,人們都要不停地大聲叫:“嘔,螞蚱,三天內不捉你了,三個月內你不要吃稻谷!”

本文摘自:http://baike.baidu.com/view/4371.htm

     
 
 
     
關于我們配貨說明運輸資費運輸方式聯系方式友情連接幫助中心網站地圖

批發熱線:0871-68190244,68190456 投訴建議:13708463376
在線客服:1015530224,1018891488,1020102390,1025686454; MSN:yizhinan@hotmail.com(國外) 
辦公地址: 昆明市海源中路399號經典雙城3幢21樓2103室 
郵 編:650031 E-mail: gtx413@163.com   網站備案:滇ICP備08002644號
藝之南-是國內最大民族特色飾品廠家直銷批發網站,提供原生態民族特色飾品批發貨源:民族飾品批發、小飾品批發、特色飾品、云南小飾品、麗江東巴掛件擺件、云南民族包包批發、民族服裝服飾、民族圍巾、蠟染扎染、東巴皮畫、復古飾品、藏飾批發、苗銀批發、印度、泰國、尼泊爾異國風情飾品以及特色小商品批發 安全聯盟

版權所有 © 2008-2028 云南云邦科技有限公司


帳號:gtx41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