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re久久,韩国三级bd高清中字在线观看,最近最新2019中文在线观看,天天爽天天干,自拍精品一区在线观看,亚洲一区二区三区首页

 
0
0.00
   
 
藏飾品 民族包包 小飾品 特色飾品 民族服飾 蘋果石 軟陶飾品 東巴飾品 苗銀苗繡 家居飾品
>> 您當前的位置: 首頁 > 藝之南新聞資訊
 
直銷熱線
 
 
 
藝之南商品
新品上架 熱買精品
降價促銷 手工作坊
 
商品目錄
藏飾品
藏飾手鏈   藏飾耳環(huán)
藏飾項鏈   毛衣項鏈
藏飾手鐲   其他藏飾
民族包包
民族布包   零錢包
休閑包   手機包
鑰匙包  
小飾品
項鏈飾品   玉石掛件
皮質(zhì)手鏈   風情手鏈
牛角手鏈   玉石手鏈
發(fā)夾   布藝頭花
布藝小飾品   布藝手鏈
布藝戒指   水晶飾品
特色手鐲  
特色飾品
民族娃娃   特色耳環(huán)
鑰匙扣   手機掛飾
民族腰帶   仿骨雕掛飾
戒指   發(fā)簪
蝴蝶標本   特色掛件
貝殼飾品   押花飾品
民族服飾
圍巾披肩   民族服裝
帽子發(fā)兜  
蘋果石
蘋果石手鏈   蘋果石項鏈
蘋果石耳環(huán)   蘋果石發(fā)簪
其它蘋果石  
軟陶飾品
軟陶飾品   軟陶耳環(huán)
東巴飾品
東巴掛件   吞口木人
東巴皮畫   動物角制品
風鈴掛件   木雕飾品
苗銀苗繡
苗銀手鐲   苗銀項鏈
苗銀耳環(huán)   苗銀發(fā)簪
苗銀戒指   苗繡工藝品
苗繡飾品  
家居飾品
民族布藝   民族擺件
彩陶飾品   云南香包
化妝用品   植物精油
 
  藝之南新聞資訊  

【介紹回族的特色風情 簡單點】
  回族是目前中國分布最廣的少數(shù)民族。公元7世紀中葉,大批波斯和阿拉伯商人經(jīng)海路和陸路來到中國的廣州、泉州等沿海城市以及內(nèi)地的長安、開封等地定居。公元13世紀,蒙古軍隊西征,中亞的穆斯林伊斯蘭教徒的特稱)大批遷入中國,以這些信仰伊斯蘭教的中亞移民、波斯人阿拉伯人為主,后吸收漢、蒙古、維吾爾等民族成分,逐漸形成了一個統(tǒng)一的民族——回族。
  回族的通用語為華語,第二語言阿拉伯語,全民生活方式主要為伊斯蘭,在居住較集中的地方建有清真寺,又稱禮拜寺。由阿訇主持宗教活動,經(jīng)典主要是“古蘭經(jīng)”,信徒稱“穆斯林”。
  回族有三大節(jié)日:開齋節(jié)(大爾迪)、宰牲節(jié)(小爾迪)、圣祭,所有節(jié)日都與其他穆斯林保持高度一致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
  【民族簡介】
  回族,有人口約9,820,000人(2000年人口普查數(shù)據(jù)),是中國少數(shù)民族中人口較多的民族之一。主要聚居于寧夏回族自治區(qū),在甘肅、新疆、青海、河北以及河南、云南、山東也有不少聚居區(qū)。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簡稱。在長期歷史過程中吸收了漢族、蒙古族維吾爾族等生活習俗。 漢語為回族的通用語言,在日常交往及宗教活動中,回族保留了大量阿位伯語和波斯語的詞匯,在邊疆民族地區(qū),回族人民還經(jīng)常使用當?shù)?A class="inner-link decor-none" rel=nofollow target=_blank data-word="27" log="pos:innerLink" jQuery110207944774118953934="180">少數(shù)民族的語言。 回族有小集中、大分散的居住特點。在內(nèi)地,回族主要與漢族雜居;在邊疆,回族主要與當?shù)?A class="inner-link decor-none" rel=nofollow target=_blank data-word="27" log="pos:innerLink" jQuery110207944774118953934="181">少數(shù)民族雜居;大都分布于水陸交通線上,因此經(jīng)濟文化較為發(fā)達。 回族主要從事農(nóng)業(yè),有的兼營牧業(yè)手工業(yè)。回族還擅經(jīng)商,尤以經(jīng)營飲食業(yè)突出。喜愛摔牛的運動,喜食炸油香
  【血統(tǒng)】
  回族是以中亞細亞阿拉伯、波斯族系為主體,兼容吸收了蒙、漢、維以伊斯蘭為強有力核心而凝結(jié)成的一個天授穆斯林民族。回族和其他穆斯林民族一樣,以認主獨一為民族向心力。 其不可戰(zhàn)勝力由此可見一斑
  【宗教習俗】
  回族人信仰伊斯蘭的生活方式。在居住較集中的地方建有清真寺,由阿訇主持宗教活動,經(jīng)典主要是“古蘭經(jīng)”,信徒稱“穆斯林”。生活習俗固守回族傳統(tǒng),遵循教規(guī),不吃豬肉。 伊斯蘭教在回族的形成過程中曾起過重要作用。清真寺是回族穆斯林舉行禮拜和宗教活動的場所,有的還負有傳播宗教知識、培養(yǎng)宗教職業(yè)者的使命。清真寺在回族穆斯林心目中有著重要位置。 按伊斯蘭教歷,每年1 2 月1 0 日為古爾邦節(jié)。每年的這一天,形成了宰牲獻祭的習俗沿襲至今。 另外,伊斯蘭教規(guī)定,每年教歷9 月定為齋月。在齋月里要封齋,要求每個穆斯林在黎明前至落日后的時間里,戒飲、戒食、戒房事……其目的是讓人們在齋月里認真地反省自己的罪過,使經(jīng)濟條件充裕的富人,親自體驗一下饑餓的痛苦心態(tài)。到教歷1 0 月1 日即齋戒期滿,舉行慶祝齋功完成的盛會,這一天就是開齋節(jié)開齋節(jié)這天,人們早早起床、沐浴、燃香,衣冠整齊地到清真寺作禮拜,聆聽教長講經(jīng)布道。然后去墓地“走墳”,緬懷“亡人”,以示不忘祖先。
  【飲食習慣】
  回族分布較廣,食俗也不完全一致。如:寧夏回族偏愛面食,喜食面條面片,還喜食調(diào)合飯。甘肅、青海的回族則以小麥、玉米、青稞馬鈴薯為日常主食。油香馓子是各地回族喜愛的特殊食品,是節(jié)日饋贈親友不可少的。民間特色食品有釀皮拉面大鹵面肉炒面豆腐腦、牛頭雜碎臊子面等。多數(shù)人家常年備有發(fā)酵面,供隨時使用。城市的回族一年四季早餐習慣飲用奶茶。 肉食以牛、羊肉為主,有的也食用駱駝肉,食用各種有鱗魚類,如北方產(chǎn)的青魚鰱魚鰉魚等。鴿子在甘肅地區(qū)的回族中被認為是圣鳥,可以飼養(yǎng),但不輕易食用。如有危重病人,征得伊瑪目(宗教職業(yè)者)同意,可作補品食用。 回族長于以煎、炒、燴、炸、爆、烤等各種烹調(diào)技法,風味迥異的清真菜肴中,既有用發(fā)菜、枸杞、牛羊蹄筋、雞鴨海鮮等為主要原料,作工精細考究,色香味俱佳的名貴品種,也有獨具特色的家常菜和小吃。西北地區(qū)的回族民間還喜食腌菜。 回族飲料較講究,凡是不流的水、不潔凈的水均不飲用。忌諱在人飲水源旁洗澡、洗衣服、倒污水。回族也喜飲茶和用茶待客,西北地區(qū)回族的蓋碗茶很有名。寧夏回族還飲用八寶茶罐罐茶也很有特色。 回族的典型食品主要有:清真萬盛馬糕點、羊筋菜金鳳扒雞、翁子湯圓綠豆皮等。青海省西寧市,回族著名的萬盛馬糕點影響很大。河北石家莊金鳳扒雞、保定的馬家鹵雞白運章包子,遼寧沈陽市的馬家燒麥義縣伊斯蘭燒餅,陜西的牛羊肉泡饃,湖南常德市的翁子湯圓綠豆皮牛肉米粉在當?shù)囟己苡忻麣狻J⑿?A class="inner-link decor-none" rel=nofollow target=_blank data-word="170" log="pos:innerLink" jQuery110207944774118953934="262">于寧夏南部的清真筵席菜五羅四海、九魁十三花、十五月兒圓等套菜馳名全國。“五羅”是指五種炒菜同時上齊,“四海”是指四種帶湯汁的菜肴一次上桌。“九魁”、“十三花”、“十五月兒圓”分別是九碗、十三碗、十五碗菜的謚美之詞。
  日常飲食習俗
  日常食品
  居住在城市的回族,一般都是一日三餐,早餐大多都是在家烹制牛羊肉泡饃,或烙饦饦饃配炒咸菜吃,或配臘牛羊肉吃,還有的老人喜歡配炒花生米吃。午餐吃牛羊肉泡饃的人也較多,還有很多家庭喜歡吃饦饦饃配炒菜。炒菜一般也較簡單的家常菜,如蓮花白炒肉、芹菜炒肉醋溜土豆絲醋溜西葫蘆辣子咸菜、炒辣子醬等。晚餐大多數(shù)都吃面條面條的種類很多,有碎面、長面、撈面、籠面等,也吃餃子、蒸包子、烙包子、韭餅等。
  散居在各地農(nóng)村、山區(qū)、牧區(qū)的回族,其飲食習俗多受居住地的影響。例如寧夏南部山區(qū)的回民,以土豆、蕎麥莜麥糜子、豌豆為主食,新疆阿爾泰地區(qū)回民吃馬肉和奶食品,米面食品退居次要地位,這顯然是受哈薩克飲食習俗的影響,居住在云南迪慶藏族自治州和西藏一帶的回民,主食與藏民一樣,吃青稞、豌豆、三餐離不開糌粑酥油茶西北地區(qū)農(nóng)村的回族飲食,最有特色者當屬民間宴席。“九碗三行”就是回族的正宗宴席,一般在舉辦婚喪禮儀活動中,多用這種宴席招待眾多的客人及親屬。
  從總體上看,回族的日常食品有如下鮮明的特點:
  一是主食中面食多于米食。面食是回族人民的傳統(tǒng)主食,其品種之多,花樣之新,味道之香,技術(shù)之精,都是無與倫比的,顯示回族人民的聰明才智。據(jù)統(tǒng)計,回族飲食中,面食品種達60%多,而其他品種中,也或多或少地運用到面粉。拉面馓子、饸饹、長面、麻食、餛飩油茶、餛饃等等,經(jīng)過回族人的制作,都會成為待客的美味佳品,甚至外國人也是一吃為快,好不留戀。
  二是甜食占有一定的地位。這和阿拉伯穆斯林喜歡吃甜食有一定的淵源關(guān)系。阿拉伯穆斯林婦女生下小孩后,用蜜汁椰棗抹入嬰兒口中,才開始哺乳;寧夏回族嬰兒出生后,也有用紅糖開口之俗。回族著名菜肴中,有不少是甜菜,如它似蜜炸羊尾糖醋里脊等。米面中的甜食就更多了,如涼糕切糕、八寶甜盤子、甜麻花、甜馓子、糍糕、江米糕柿子餅、糊托等,寧夏回族還把穆斯林的傳統(tǒng)美食油香做成了甜食,調(diào)制面團時,給里邊加入蜂蜜、紅糖等。
  三是在菜肴中牛羊肉菜比重很大。回族特別喜愛吃牛羊肉,這和伊斯蘭教的飲食思想有關(guān)。伊斯蘭教倡導食用牛羊雞鴨魚等肉,禁戒豬驢騾及兇禽猛獸之肉。劉智在《天方典禮》中說“飲食,所以養(yǎng)性情也”,“凡禽之食谷者,獸之食芻者,性皆良,可食”,又說“惟駝、牛、羊獨具純德,補益誠多,可以供食”。伊斯蘭教所倡導的食物,都是佳美的食物。所謂“佳美的食物”,馬堅先生解釋說,就是純潔的、可口的、富于營養(yǎng)的食物,更具體地說就是要有良好的外觀形象、鮮香的嗅覺口感和豐富的營養(yǎng)價值。以羊為例,性情溫順,自身潔凈,其肉美味可口,同時還對身體有滋補食療作用。羊肉成份中含蛋白質(zhì)、脂肪、維生素及鈣、磷、鐵等礦物質(zhì)。經(jīng)常食用羊肉,可以開胃健力,散寒助陽,益腎補虛。
  日常飲品
  回族人民最喜愛的傳統(tǒng)飲料是茶。茶既是回族的日常飲料,又是設席待客最珍貴的飲料。茶是回族人民飲食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無論您到西北東北或西南,也無論是城市鄉(xiāng)鎮(zhèn)或農(nóng)村,只要到回族家做客,熱情的主人都會首先端上一碗熱騰騰的釅茶。回族很講究茶具,不少回族家庭都備有成套的各式各樣的茶具。過去煮茶或沏茶所用的壺,一般都是銀和銅制做的,形式多樣,別具一格,有長嘴銅茶壺、銀鴨壺、銅火壺等。現(xiàn)在沏茶一般都用瓷壺蓋碗或帶蓋瓷杯,煮茶多用錫鐵壺,夏天講究用紫砂壺
  蓋碗茶是西北回族一種獨特的飲茶方式,相傳始于唐代,相傳至今,頗受回族人民喜愛。蓋碗茶由托盤、茶碗和茶蓋三部分組成,故稱“三炮臺”。每到炎熱的夏季,蓋碗茶便成為回族最佳的消渴飲料;到了嚴寒的冬天,農(nóng)閑的回族人早晨起來,圍坐在火爐旁,或烤上幾片饃饃,或吃點馓子,總忘不了刮幾盅蓋碗茶。
  回族人還把蓋碗茶作為待客的佳品,每逢古爾邦節(jié)開齋節(jié)或舉行婚禮等喜慶活動,家里來了客人時,熱情的主人都會給您遞上一盅蓋碗茶,端上馓子、干果等,讓您下茶。敬茶時還有許多禮節(jié),即當著客人的面將碗蓋打開,放入茶料,沖水加蓋,雙手捧送。這樣做表示這盅茶是專門為客人泡的,以示尊敬。如果家里來的客人較多,主人根據(jù)客人的年齡、輩份和身份,分出主次,先把茶奉送給主客。
  喝蓋碗茶時,不能拿掉上面的蓋子,也不能用嘴吹漂在上面的茶葉,而是左手拿起茶碗托盤,右手抓起蓋子,輕輕地“刮”幾下,其作用是一則可潷去浮起的茶葉等物,二則是促使冰糖融解。刮蓋子很有些講究,一刮甜,二刮香,三刮茶露變清湯。每刮一次后,將茶蓋呈傾斜狀,用嘴吸著喝,不能端起茶盅接連吞飲,也不能對著茶碗喘氣飲吮,要一口一口地慢慢飲。主人敬茶時,客人一般不要客氣,更不能對端上來的茶一口不飲,那樣會被認為是對主人不禮貌、不尊重的表現(xiàn)。
  節(jié)日食俗
  回族有三大節(jié)日,即開齋節(jié)、古爾邦節(jié)圣紀節(jié)。這些節(jié)日和紀念日都是以伊斯蘭教歷計算的。伊斯蘭教歷,以月亮盈虧為準,全年為12個月,平年354天,閏年355天,30年中共有1個閏年,不置閏月,與公歷每年相差11天,平均每32.6年比公歷多出1年。故回族上述三大節(jié)日一般每三年提前一個月。
  一、回族的開齋節(jié)
  在我國陜西、甘肅、青海、云南等地的回民將開齋節(jié)亦稱為“大爾德”,流行在全國十個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中,但信仰伊斯蘭教的十個民族在過節(jié)時又有許多本民族的特點和習俗。
  回族的齋月,是伊斯蘭教歷九月(萊麥丹月)。回族為什么要封齋呢?據(jù)《古蘭經(jīng)》載,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40歲那年(伊斯蘭教歷九月),安拉開始把《古蘭經(jīng)》的啟示給他。因此,回族視齋月為最尊貴、最吉慶、最快樂的月份。為了表示紀念,就在每年伊斯蘭教九月封齋一個月。齋月的起止日期主要看新月出現(xiàn)的日期而定。
  齋月里,回族的生活安排得比平時要豐盛得多。一般都備有牛羊肉、白米、白面、油茶、白糖、茶葉、水果等有營養(yǎng)的食品。
  封齋的人,在東方發(fā)白前要吃飽飯。東方發(fā)曉后,至太陽落山前,要禁止行房事,斷絕一切飲食。封齋的目的就是讓人們體驗饑餓和干渴的痛苦,讓有錢的人真心救濟窮人。通過封齋,回族逐步養(yǎng)成堅忍、剛強、廉潔的美德。
  當人們封了一天齋,快到開齋時,齋戒的男子大多數(shù)都要到清真寺等候。聽見清真寺里開齋的梆子聲后,就在寺里吃“開齋飯”了。開齋時,若是夏天,有條件的先吃水果,沒有條件的喝一碗清水或蓋碗茶,而后再吃飯。這主要是齋戒的回民在夏天首先感到的是干渴,而不是饑餓。若在冬天,有的人講究吃幾個棗子后再吃飯。相傳穆罕默德開齋時愛吃紅棗,所以回民現(xiàn)在也有這種習慣。 齋戒期滿,就是回族一年一度最隆重的節(jié)日之———開齋節(jié)。
  開齋節(jié)要過三天,第一天從拂曉開始就熱鬧起來。家家戶戶都要早早起來,打掃院子巷道,給人以清潔、舒適、愉快的感覺。男女老少都換上自己喜愛的新衣服。回族群眾聚會和活動的場所——清真寺,節(jié)日里也都打掃得干干凈凈,懸掛起“慶祝開齋節(jié)”的巨幅標語和彩燈。
  節(jié)日中,家家戶戶炸馓子油香等富有民族風味的傳統(tǒng)食品。同時,還宰雞、羊,做涼粉、燴菜等,互送親友鄰居,互相拜節(jié)問候。
  新疆地區(qū)的回族,在節(jié)前要掃塵,粉刷房屋。男人要理發(fā),男女都要沐浴、換新衣。全家吃“粉湯”。這種習俗,在全國各地都大體相同。 有許多回族青年在開齋節(jié)舉行婚禮,使節(jié)日更加熱鬧,展示出絢麗迷人的色彩。
  二、回族的古爾邦節(jié)
  “古爾邦”,阿拉伯語音譯“爾德·古爾邦”,意為“犧牲”、“獻身”,故亦稱“宰牲節(jié)”、“忠孝節(jié)”。大部地區(qū)的回族稱為“小爾德”,是伊斯蘭教三大節(jié)日之一,一般在開齋節(jié)過后七十天舉行。
  回族為什么要宰牲過古爾邦節(jié)呢?人類的古代先知之——易卜拉欣夜間受到安拉的啟示命他宰殺愛子伊斯瑪儀獻祭,考驗他的信仰。易卜拉欣把刀磨得閃閃發(fā)光,非常鋒利。并問他的兒子:“兒子啊,爸爸真的不忍心下手啊!你走吧。”但是,他的兒子儀斯瑪儀說:“萬物非主,唯有真主!爸爸,我們是真主的仆人,來到這個世界只為拜萬能至大的主。”當伊斯瑪儀側(cè)臥后,易卜拉欣刀架在兒子的喉頭上。這時他傷心痛哭,淚如溪流。這時,安拉派天仙吉卜熱依勒背來一只黑頭羚羊作為祭獻,代替了伊斯瑪儀。這時易卜拉欣拿起刀子,按住羊的喉頭一宰,羊便倒了。這就是“古爾邦”的來歷。其中那種對主的忠誠,以及孝敬父母的毅然決然,是后世人要學習的。是全人類學習的楷模 。
  古爾邦節(jié),還要舉行一個隆重的宰牲典禮,這就是節(jié)日里,除了炸油香、馓子、會禮外,還要宰牛、羊、駱駝。一般經(jīng)濟條件較好的,每人要宰一只羊,七人合宰一頭牛或一峰駱駝。宰牲時還有許多講究,不允許宰不滿兩歲的小羊羔和不滿三歲的小牛犢、駱駝,不宰眼瞎、腿瘸、缺耳、少尾的牲畜,要挑選體壯健美的宰。所宰的肉要分成三份:一份自食,一份送親友鄰居,一份濟貧施舍。
  宰牲典禮舉行后,家家戶戶又開始熱鬧起來,老人們一邊煮肉,一邊給孩子吩咐:吃完肉,骨頭不能扔給狗嚼,要用黃土覆蓋。這在古爾邦節(jié)是一種講究。肉煮熟后,要削成片子,搭成份子;羊下水要燴成菜。而后訪親問友,饋贈油香、菜,相互登門賀節(jié)。有的還要請阿訇到家念經(jīng),吃油香,同時,還要去游墳,緬懷先人。這種慶賀節(jié)日的形式多種多樣,各地互有異同。有些地方除了參加聚禮和訪親問友外,還組織各種文娛體育活動。新疆地區(qū)的回民在古爾邦節(jié),無論男女,喜歡組織各種游藝活動,歡天喜地,格外熱鬧。
  三、回族的圣紀節(jié)
  圣紀節(jié),是紀念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誕辰和逝世的紀念日。由于穆罕默德的誕辰與逝世恰巧都在伊斯蘭教歷三月十二日,因此,回民一般合稱“圣紀”。節(jié)日這天首先到清真寺誦經(jīng)、贊圣、講述穆罕默德的生平事跡,之后,穆斯林自愿捐贈糧、油、肉和錢物,并邀約若干人具體負責磨面、采購東西、炸油香、煮肉、做菜等,勤雜活都是回族群眾自愿來干的。回民把圣紀節(jié)這一天義務勞動視為是行善做好事,因此,爭先恐后不亦樂乎
  儀式結(jié)束后,開始會餐。有的地方經(jīng)濟條件較好,地方也寬敞,擺上十幾桌乃至幾十桌飯菜,大家歡歡喜喜,一起進餐;有的地方是吃份兒飯,回族群眾叫“份碗子”,即每人一份。對于節(jié)前散了“乜貼”,捐散了東西,而沒來進餐的,要托親友、鄰居給帶一份“油香”去品嘗。
  【服飾特色】
  回族服飾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在回族聚居區(qū)中,回族群眾依然保持著中亞人的傳統(tǒng)穿衣打扮。最顯著的特征便是:回族特點的穆斯林服飾——男子多帶小白帽,女子帶各種花色的頭巾。男子多留有大胡子!
  回族服飾概述
  回族服飾的主要標志在頭部。男子們都喜愛戴用白色制作的圓帽。圓帽分兩種,一種是平頂的,一種是六棱形的。講究的人,還在圓帽上刺上精美的圖案。回族婦女常戴蓋頭蓋頭也有講究,老年婦女戴白色的,顯得潔白大方;中年婦女戴黑色的,顯得莊重高雅;婦女戴黑色的,顯得莊重高雅;未婚女子戴綠色的,顯得清新秀麗。不少已婚婦女平時也戴白色或黑色的帶沿圓帽。圓帽分兩種,一種是用白漂布制成的,一種是用白線或黑色絲線織成的,往往還織成秀美的幾何圖案。服裝方面,回族老漢愛穿白色襯衫,外套黑坎肩(老鄉(xiāng)稱“馬夾”)。回族老年婦女冬季戴黑色或褐色頭巾,夏季則戴白紗巾,并有扎褲褪的習慣。青年婦女冬季戴紅、綠色或蘭色頭巾,夏季戴紅、綠、黃等色的薄紗巾。山區(qū)回族婦女愛穿銹花鞋,并有扎耳孔戴耳環(huán)的習慣。
  回族服飾歷史
  回族把服飾通常稱為“衣著”、“穿戴”。
  我國唐朝的杜環(huán)在唐和大食的一場戰(zhàn)役中,戰(zhàn)敗被俘,把他自己在其地的所見所聞作了記錄,其中談到大食的服飾:“(大食)一名亞俱羅,其大食王號暮門,都此處。其士女瑰偉長大,衣裳鮮潔,容止閑麗。女子出門,必擁蔽其面。……系銀帶,佩銀刀”。這些大食人有不少后來到中國經(jīng)商,把這種服飾上的習俗自然也帶到了中國。《新唐書》第一次記載了伊斯蘭教教民的形象、服飾和宗教活動。據(jù)稱:“大食本波斯之地,男子鼻高,面黑而髯,女子白皙,出門障面,日五拜天神,系銀帶,佩銀刀……”從這些記載可以看出,阿拉伯、波斯等地來中國的穆斯林,特別是穆斯林婦女的服飾打扮,還是很有特色的。
  宋代朱或在《萍洲可談》中載:“廣州蕃坊,蕃人衣裳與華異……”唐宋時期,有大量的阿拉伯、波斯來的穆斯林商人,一般都被稱為“蕃客”,這是回族的先民。這就看出,當時回族先民的服飾與漢族不同,是有自己特點的。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中則記載得更明確:“宋時蕃商巨富,服飾皆珍珠羅綺,器用皆金銀器皿。”可見他們當時穿的是有花紋的絲織品,佩戴戒指,使用金銀器具等。
  回族男子頭纏“戴斯達爾”、戴白帽的習俗,也在很早以前就有了。宋代周輝《清波別志》說:“層檀,南海旁國也。貴人以好越布纏頭。人之言語如大食。”元代,回族人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地位都比較高,回族人的服飾習俗和其他習俗一樣,都是自由的,沒有任何限制,有著漢族服裝的,有穿阿拉伯、波斯等地樣式的,有自制的白帽、巾袍和鞋等,開始向民族服裝發(fā)展。但是,到了明代,回族人的服飾習俗就開始受到限制。回回民族不是依據(jù)信仰習俗和祖先的服裝樣式,結(jié)合在中國居住發(fā)展的實際來想穿什么就穿什么,想怎么打扮就怎么打扮,而是受到了統(tǒng)治階級的強迫命令和限制。明太祖朱元璋建國后,采取禁止“胡服”的政策,讓回族人民著漢裝,這樣,回回民族開始形成的服飾習俗就不能很快得到發(fā)展,也不能受到尊重。到了清代,統(tǒng)治階級對回族人民更存偏見。雍正初年,山東巡撫陳世宮和署理安徽按察司魯國華等地方大員向清廷上疏,對回民的服飾、信仰等橫加指責、干涉,妄加罪名,說回民“平日早晚皆戴白帽,設立禮拜……”因此,他建議:“請令回民遵奉正朔服制,一應禮拜等寺,盡行禁革。……戴白帽者以違制律定擬。”
  這樣,回族的服飾,既受到了伊斯蘭的影響,又受到了統(tǒng)治階級的強迫限制。但是,回族服飾并沒有因為統(tǒng)治階級禁止就完全屈服而全部改著漢裝,而把一些帶有伊斯蘭教特色和民族特色較濃的服飾習慣,堅持和保留了下來。如清代袁大化《新疆圖志》記載:“阿訇之帽,上銳而高,檐以白布綻之,厚二三寸,脫帽為敬。人門必解履。婦女必障面。皆古制也。”又說“惟寺中禮拜,戴棱冠。上銳下圓,五色皆備,而白者為多”。直到今天,回民仍然頭戴白帽,有的頭纏“戴斯達爾”,女的搭蓋頭等,這都是回族服飾習俗發(fā)展變化的重要特征。
  回族服飾作用
  回族的服飾具有多重作用。一是保護身體。這是人類生產(chǎn)、生活和生存的客觀的必然需要。根據(jù)不同的季節(jié)選擇不同的服飾,夏天穿單衣,冬天北方回族人多穿棉衣和皮衣、皮鞋等,東北和西北地區(qū)的回族人為了防寒還戴棉帽、皮帽或耳套等。回族婦女為了防風沙還戴蓋頭、搭圍巾等等。二是裝飾的作用。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回族人也不例外,這是人類美化自身的內(nèi)在要求。如男子穿襯衫、套青坎肩,女子點額、染指甲,在衣服上繡花,都有裝飾的因素。三是具有信仰的因素,回族人去清真寺或過民族節(jié)日,需頭纏戴斯達爾、穿準白、穿麥賽襪子,婦女搭蓋頭等,因此回族服飾除了保護身體和裝飾的作用外,還有信仰的因素,這構(gòu)成了回族服飾的民俗特點。
  回族的服飾,根據(jù)性別形成了男子服飾和女子服飾,且男女服飾區(qū)別很大;根據(jù)年齡形成幼兒服飾、成年服飾和老年服飾,回族女性服飾分未婚服飾、已婚中年服飾和已婚老年服飾;根據(jù)地區(qū)和季節(jié)、宗教職業(yè)形成不同的服飾等。下面就男女服飾兩大類中的主要服飾品目,作一概述。
  回族男子服飾
  回回帽:男子戴的無檐小白帽,亦稱“禮拜帽”,回族傳統(tǒng)男帽,一種無沿小圓帽。回族在禮拜磕頭時,前額和鼻尖必須著地,戴無沿帽行動更為方便,遂發(fā)展成為一種服飾習俗。
  回回帽從顏色上看,通常有白、灰、藍、綠、紅、黑等顏色,有的是純色,也有很多帶伊斯蘭風格花邊或圖案、文字的,如星月圖案、阿拉伯文的“真主至大”、“清真言”等,可根據(jù)季節(jié)和場合的不同選擇戴那種合適。一般春夏秋季戴白色帽最多,冬季戴灰色或黑色。最尋常的還是以白色為尋常帽式,結(jié)婚的新郎多戴紅色帽子,以示喜慶。
  回回帽一般用的確良滌卡、棉布等布料制作,也有用白棉線鉤制的。黑色是用的多為平絨、棉粘毛氈、花達呢等材料,用毛線鉤織也可。此外還有用牛羊皮革制作的帽子也很受人歡迎。
  戴斯他勒:波斯語音譯,意為清真寺的阿訇或教長頭上纏的布。
  回族除了戴白帽外,有些也用白、黃色毛巾或布料纏頭,俗有“纏頭回回”之稱。相傳穆罕默德在早期傳播伊斯蘭時,頭纏戴斯他勒禮拜。戴斯他勒長度一般為9尺或12尺。纏頭時有許多講究,前面只能纏到前額發(fā)際處,不能把前額纏到里面,這樣不利于叩頭禮拜,纏巾的一端要留出一肘長吊在背心后,另一端纏完后壓至后腦勺纏巾層里。
  過去回族頭纏戴斯達爾的較多,現(xiàn)在多數(shù)回族群眾習慣戴白帽,清真寺里的阿訇、滿拉和常去寺里鄉(xiāng)佬們則纏頭的比較多。
  麥賽海襪:亦稱麥賽襪子,是北方穆斯林老人冬天穿的一種皮制襪子。“麥賽海”為阿拉伯語音譯,意為“皮襪子”,一般用近似皮夾克軟、薄的牛皮制成,潔凈光亮,結(jié)實耐用。如果穿上麥賽襪子可以免去小凈中的洗腳程序,而且用濕手在襪子的腳尖至腳后跟摸一下,即等于洗腳。所以回族穆斯林一般比較喜歡麥賽襪子。過去麥賽襪子都是自己縫制,現(xiàn)在甘肅臨夏等地有專門加工麥賽襪子的工廠,滿足了廣大穆斯林的要求,受到了好評。
  準白:阿拉伯語音譯,意即“袍子”、“長大衣”。這是回族滿拉、阿訇和回族老人喜愛的服裝。準白一般選用黑、白、灰等顏色的棉布、化纖料或毛料制作,有單、夾、棉、皮四種。其款式近似現(xiàn)代的長大衣,但領(lǐng)子一般都是制服領(lǐng)口。
  回族男子還喜歡穿白襯衫、白高筒布襪、白布大襠寬松褲等。
  坎肩:是回族男子服飾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表現(xiàn)了回族簡樸、大方的民族特點
  。
  【民族禁忌】
  回族人忌食豬肉、狗肉、馬肉驢肉和騾肉,不吃未經(jīng)信仰伊斯蘭教者宰殺的和自死的畜禽肉,不吃動物的血等;忌諱別人在自己家里吸煙、喝酒;禁用食物開玩笑,也不能用禁食的東西作比喻,如不得形容辣椒的顏色像血一樣紅等;禁止在人前袒胸露臂;凡供人飲用的水井、泉眼,一律不許牲畜飲水,也不許任何人在附近洗臉、或洗衣服。取水前一定要洗手,盛水容器中的剩水不能倒回井里。回族的日常飲食很注意衛(wèi)生,凡有條件的地方,飯前、飯后都要用流動的水洗手,多數(shù)回族不抽煙,不飲酒,就餐時,長輩要坐正席,晚輩不能同長輩同坐在炕上,須坐在炕沿或地上的凳子上。另外,舀水、舀飯均不得往外舀。
  在可食的牛羊動物身上,像筋、骨、油、肉、肝、肺、皮、心、腰、腸、肚、管、頭、蹄等這些部位是可食的;像兩門(肛門、生殖門)、須(鼻須)、耳、脊(脊髓)、爪(蹄殼)、腦(腦汁)、鞭(牛鞭)、胞(膀胱)、胰、虎(睪丸)、二血衣(血液、衣包)等,都是不可食的部位。
  回族除了不吃豬肉外,還不吃下列動物的肉:有爪子的、不反芻獸類,如馬、騾、驢、貓、狗、象、虎、豹、熊、狼、狐貍、鼠、貉的肉;性情兇暴的禽類,如鷹、鷂、鷲、梟、烏鴉的肉;兩棲類的蟒肉,爬行類動物中的蛇肉;水產(chǎn)類中奇形怪狀的生物,如龜、泥鰍、魚、蛙、蚌、海參、蜇、蟹等(但海產(chǎn)品的禁食范圍有些變化)。
  回族禁食豬肉等,直接起源于伊斯蘭教。它本是居住在熱帶干旱的阿拉伯半島上的一些游牧民族的古老生活習慣。后來穆罕默德把它列入《古蘭經(jīng)》,作為伊斯蘭教教規(guī)。《古蘭經(jīng)》認為,禁食豬肉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豬是“穢物”,“確是不潔的”。
     
 
 
     
關(guān)于我們配貨說明運輸資費運輸方式聯(lián)系方式友情連接幫助中心網(wǎng)站地圖

批發(fā)熱線:0871-68190244,68190456 投訴建議:13708463376
在線客服:1015530224,1018891488,1020102390,1025686454; MSN:yizhinan@hotmail.com(國外) 
辦公地址: 昆明市海源中路399號經(jīng)典雙城3幢21樓2103室 
郵 編:650031 E-mail: gtx413@163.com   網(wǎng)站備案:滇ICP備08002644號
藝之南-是國內(nèi)最大民族特色飾品廠家直銷批發(fā)網(wǎng)站,提供原生態(tài)民族特色飾品批發(fā)貨源:民族飾品批發(fā)、小飾品批發(fā)、特色飾品、云南小飾品、麗江東巴掛件擺件、云南民族包包批發(fā)、民族服裝服飾、民族圍巾、蠟染扎染、東巴皮畫、復古飾品、藏飾批發(fā)、苗銀批發(fā)、印度、泰國、尼泊爾異國風情飾品以及特色小商品批發(fā) 安全聯(lián)盟

版權(quán)所有 © 2008-2028 云南云邦科技有限公司


帳號:gtx41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