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建水城東28公里群山峽谷中的燕子洞風景區分為洞外自然林地、旱洞。1986年9月動工開發,自1987年春節對外開放以來,至今已接待中外游客近350萬人次。
燕子洞以古洞奇觀、春燕云集、鐘乳懸匾、采燕窩絕技等獨特景觀著稱于世。洞外古樹名木于絕壁陡崖之間,3萬多平方米的自然林地,枝繁葉茂,有數十種鳥棲息。洞內外巖壁上巢居著數十萬只白腰雨燕,燕子洞因此得名。每年春夏期間,群燕飛來,如萬箭齊發,數十萬燕子出沒其間,呢喃之聲不絕于耳,燕聲和著水聲,在洞內共鳴,匯成一曲聲震山谷的溶洞交響樂。燕于洞成盛產燕窩,是滋補美容養顏之珍品。每年立秋時節,當地農民徒手攀登上50多米高、450米長的洞頂,在鐘乳叢中采集燕窩,驚險的場面令人驚心動魄。
“古洞抱奇觀不僅春風燕子,何人開勝境遺此流水懸巖”,這是對燕子洞風光的高度概括。溶洞一分為二,一干一濕,一上一下,上為干洞,下為水洞。干洞形似一巨大天生橋,兩面透光,洞廳寬敞可容數千人,傍山依勢自成一組石殿、石臺,筑有凌空棧道和空中游廊。石殿中鐘乳、石墁低垂,石簾相掩,數十塊摩崖石刻及詩文碑刻遍布洞中,與水洞口的鐘乳懸匾遙相呼應。鐘乳懸匾是燕子洞獨有的奇觀,在離河面50米高的洞頂懸垂的鐘乳上,掛有歷代的上千塊匾額,都是當地農民徒手攀登懸巖絕壁掛上去的,令人驚嘆不已。 瀘江河奔騰入洞庭湖形成的地下水洞全長4千多米,洞口高50多米,寬30米,氣勢雄偉,十分壯觀。燕子洞的奇美絕倫還在水洞。據有關專家考證,該洞形成大約已有三百萬年以上的歷史,由于千百萬年急流的沖刷和溶蝕,洞中峭崖嵯峨,鐘乳垂懸,千姿百態如鬼斧神工之作,探索其間,如游海底龍宮、藝術殿堂、神話世界,真可謂古、奇、幽、深。 在洞內3千米曲折蜿蜒、高低起伏的游覽線上,分布著3組規模宏大的巖溶景觀,每一景區各呈現出形形色色的鐘乳群,整個水洞大小廳堂數十個,其中最大的達2萬多平方米,景點數百個,游覽面積達4萬多平方米。第一景區“龍泉探幽”,有拔地而起高達34米的“擎天玉柱”,有自江流中涌現的千層蓮臺,還有“龍女初嫁”、“雙象啜飲”、“金毛吼獅”、“瑤臺遺址”、“桃源勝境”等數十個景觀。第二景區“天街擷美”。在該景區盡頭的洞壁頂部,攀上一個大約6平方米,毫不惹眼的洞口,一個面積約3千平方米的更高層次的大廳呈現眼前,鐘乳景觀異常豐富,大面積卷曲石潔白如玉、晶瑩透明,絨毛狀、針狀、管狀;懸垂的、橫生的、豎長的,纖細精巧的、奇形怪狀的、比比皆是,匯集了所有溶洞的精華,人們冠以“水晶宮”的美稱。與第一景區終端緊緊相連,是一條高于河床35米的絕壁長廊,全長250米,面積達2300平方米,長廊被石柱、石幔、石屏風分隔成若干廳堂,有“倩女迎賓”、“翠蓋擁美”、“老宮瑰寶”、“象耳空垂”、“古堡黃昏”、“八仙赴宴”、“老僧望月”、“取經路上”等景點,并有300平方米的休息廳。第三景區“夢幻世界”距二景區終端120米,是與水洞相連接的一個獨立旱洞,洞高40米,呈橢圓形,景區面積達2萬平方米。該景區景觀集中,為燕子洞景觀的精華所在,占已發現景觀的三分之二。其中較為突出的有“天鵝戲蟾”、“雙螺對語”、“犀牛望月”、“鯤鵬展翅”、“南國椰林”、“璇宮別景”、“龜蛇爭雄”、“歐洲大舞臺”等奇觀異景。洞內懸垂的鐘乳千姿百態,美不勝收,令人目不暇接。 水洞游路全長750米,從洞口乘龍舟順流面下,可飽覽沿河的奇觀美景,置身于燕子洞宏大壯觀的洞腔之中,并直驅第三景區“夢幻世界”大廳。該廳面積為13000平方米,大廳右側置有彩色燈光噴泉和瀑布,游客在此猶如身臨五彩繽紛的仙境,可翩翩起舞于300萬年前的舞廳中,并可品嘗到建水的風味小吃,購買各種紀念品。 在燕子洞第三景區的開發中,開發者于景區后部發現磨制石器二件,砍砸器一件,并伴有水鹿、豬、狗、松鼠等動物的牙齒、骨骸以及炭屑。經云南省博物館古人類研究室主任張興永鑒定,為距今三四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今后將作為一個新的景區———文化旅游區加以開發。
|